朝鲜“假员工”入侵西方职场,背后黑幕重重

新闻7小时前发布 admin
2 0

文章摘要

近年来,朝鲜通过秘密安排年轻IT人员伪装成西方求职者,潜入欧美企业,借助AI手段,其计划愈发隐蔽且高效。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企业正常运营,还对各国网络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下面将深入剖析朝鲜“假员工”事件,揭示背后的运作模式、带来的危害,以及企业应对之策。

面试疑云:招聘背后的不速之客

西蒙·维克曼斯在为公司招聘开发者时,遭遇了一系列可疑求职者。应聘者“托马斯”简历堪称完美,可视频面试时,维克曼斯却发现诸多异样:浓重的亚洲口音与自称的美国背景不符,网络卡顿,对薪资异常关注,对工作内容却兴趣寥寥。后续应聘者也有类似问题,有人眼镜中还映出多屏和聊天框,疑似借助AI工具。维克曼斯意识到,自己卷入了一场全球性的网络犯罪活动,而这些看似平常的求职者,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
跨国骗局:“假员工”的运作链条

伪装求职

朝鲜情报机构多年来培训年轻IT人员,派他们前往中国、俄罗斯等地,利用窃取或伪造的身份,在网上申请欧美企业的远程工作岗位,偏爱软件工程类、薪资优厚、能接触数据和系统且责任较轻的职位。随着AI发展,他们还借助AI通过编程测试、视频面试和背景调查。

本土“协助者”

当“假员工”获得工作机会后,需要在其声称居住的国家有“协助者”配合。克里斯蒂娜·查普曼就是这样一位关键人物。她原本是明尼苏达州的普通居民,因LinkedIn上的一则招聘信息,成为朝鲜相关工作的“协助者”。她签署虚假文件、处理“假员工”薪资,截留部分款项后汇往海外。她还管理着“笔记本农场”,接收企业寄给“假员工”的电脑,安装远程控制软件,帮助“假员工”看似身处美国,实则在世界任何角落工作。

案件频发:多个案例敲响警钟

查普曼的案件并非个例。乌克兰人奥列克桑德尔·迪登科被指控搭建自由职业网站,为“假员工”牵线搭桥;田纳西州的马修·克诺特也因涉及相关计划面临审判;2025年1月,佛罗里达州检察官起诉了包括两名美国公民在内的多人,他们经营虚假人力资源公司,安排朝鲜人进入至少64家企业工作。这些案件表明,朝鲜“假员工”问题已成为一个广泛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
背后推手:朝鲜的IT发展与动机

曾经,朝鲜的互联网使用极为有限。但自金正恩执政后,IT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。朝鲜高校开设信息安全、机器人技术等课程,选拔优秀学生传授黑客技术和外语。早期,朝鲜的网络攻击手段相对简单,如篡改网站、发动拒绝服务攻击等。后来,攻击愈发大胆,从索尼影业信息泄露,到孟加拉国银行巨额资金被盗,再到WannaCry勒索病毒攻击,给全球造成了巨大损失。如今,随着加密货币兴起,朝鲜将目光转向虚拟货币盗窃,同时利用远程工作热潮,推动“假员工”计划,为国家获取资金。

企业困境:“假员工”带来的多重风险

许多企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雇佣了“假员工”。有的“假员工”工作近一年才因生日日期的小破绽被发现,还有的在离职前下载大量公司数据或植入恶意软件,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。而且,这些恶意代码可能潜伏数月甚至数年,随时爆发。如今,“假员工”现象不仅在美国,在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国也日益猖獗,企业在招聘时面临着巨大挑战。

艰难应对:防范措施与挑战

面对这一问题,企业被建议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,直接联系推荐人,关注应聘者地址变动,使用可靠的在线筛选工具,尽可能进行现场面试或身份核实。然而,AI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方法效果大打折扣。AI聊天工具能让应聘者轻松应对难题,视频滤镜和深度伪造技术也增加了身份识别的难度。就连专业的安全公司也曾被“假员工”蒙骗,可见防范之艰难。 在这场求职者与招聘者的博弈中,西蒙·维克曼斯想出了独特的反击方式:制作看似编程测试的网页,一旦“假员工”点击开始,就会弹出大量关于如何叛逃朝鲜的页面,播放音乐并下载随机文件,发出刺耳声响。虽然这无法彻底阻止“假员工”,但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警告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,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防范手段,保护自身安全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