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D 打印的基本概念
4D 打印是基于 3D 打印发展而来的真实物体打印技术,“4D” 中的第四维度指时间。3D 打印物体在打印后能借助可扩展材料对外部刺激的反应,改变形状并自我组装成不同最终形态,该技术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自我组装实验室 。
实现方式
无需专门的 4D 打印机,使用多材料 3D 打印机,只要能打印所需材料即可制作 4D 物体。关键在于设计阶段,设计师利用特殊软件规划从普通 3D 打印物体到复杂 4D 物体的转变,软件模拟能精准确定打印方式,且许多 4D 物体可按需改变配置。
激活条件
4D 打印物体打印完成后需激活,激活方式多样,如热(部分材料在特定温度下显著膨胀或收缩)、水分(水凝胶遇水膨胀或变形)、光(紫外线或红外线引发材料化学变化)、磁场(磁性响应材料产生复杂位移),还包括动能(部分结构摇晃时开始自组装),新的如人造肌肉状纤维通电收缩的材料也在研发中。
在家打印的可行性
理论上,若 3D 打印机能打印合适材料且设计合理,在家可尝试 4D 打印。但实际操作存在困难,如所需材料不易获取、打印机可能需改装、设计难度大。不过,2023 年 Teaching Tech 曾尝试用现有材料和打印机成功制作出基本 4D 打印作品 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